Cover of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Already a subscriber? - Login here
Not yet a subscriber? - Subscribe here

Browse by:



Displaying: 1-8 of 8 documents

Show/Hide alternate language

論 著 / articles
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6 > Issue: 52
林宏星 Hong-Xin Lin
朱子論真知及其動機效力
Zhuxi on True Knowledge and It’s Motivational Efficacy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試圖通過對朱子「真知」概念的內容和結構的分析,說明「真知」概念所包含的動機效力,並藉由T. Nagel 的理論,以回應休謨式問題的詰難。對於「知而不能行」之知,朱子認為這種知只是淺知,而真知則必能行。依朱子,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對何為最好的知道得越深,他就越可能依其判斷去行動,當一個人之知達到了最高的程度,他便完全會依知而行。這種知(真知)不僅是對所當然之則之知,也是對所以然之理之知,而這種所以然之理原在自家身心上,經由反省體驗而得,因而具有在道德行動中決定如此而不如彼的動機效力
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6 > Issue: 52
陳榮華 Wing-Wah Chan
羅逖的脈絡重整與高達美的視域融合
Rorty’s Recontextualization and Gadamer’s Fusion of Horizon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首先指出,無論羅逖(Rorty)的脈絡重整 (recontextualization) 和高達美(Gadamer)的視域融合 (Horizontverschmelzung, fusion of horizons) 都是思考的過程。雖然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理論,但都是獲得知識的方式。然後本文要證成,脈絡重整無法得到實有的知識,也無法完成羅逖的啟發哲學 (edifying philosophy) 的理想,這是說,脈絡重整無法突破已有的哲學典範,創立新的哲學典範,以提出創新的哲學知識。但高達美的視域融合卻可以避免脈絡重整的困難,讓人能理解實有,也可突破而得到創新的知識。因此相對而言,高達美的視域融合是較合理的思考理論。
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6 > Issue: 52
林薰香 Shing-Shang Lin
瞬間的永恆─海德格《尼采》與《存有與時間》之研究
The Eternity of the Augenblick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海德格於《尼采》(1961)以存有理解為基礎接續《存有與時間》對存有和時間的追問,論點則由《存有與時間》存有者的存有、向來屬我性(Jemeinigkeit)的個體性轉向存有者整體(das Seiende im Ganzen)、存有本身,因而出現與前期哲學有所延續卻又不同的關係。透過對尼采永恆輪迴學說與強力意志的詮釋,海德格於《尼采》提出「瞬間的永恆(Ewigkeit des Augenblicks)」。如此意義下的永恆與時間及自身性有關,而且和《存有與時間》的瞬間(Augenblick)概念及自主式的自由具有某種相似性,因此本文以《尼采》為主,並藉助《存有與時間》的相關論述,探討海德格有關瞬間和永恆的概念,以及瞬間、永恆與人的可能關係。
4.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6 > Issue: 52
魏嘉華 Chia-Hua Wei
倫理的意向性分析─以郎尼根思想為框架
Intentionality Analysis of Ethic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郎尼根主張倫理意向性分析顯示出倫理行為是動態的。它包括:實在的知識、價值反省、價值判斷、決定與行動。實在的知識是透過認知理論的應用而達成的。再者,人基於對價值的無私渴求,會繼續追問一個更深的問題:「我應該做什麼?」如此人便進入倫理反省的範圍。在倫理反省中,人透過情感而意識到價值。此外,情感對價值的回應發生在情感視野中,情感視野會對價值範圍建構出一個方向,它會特別影響價值詢問、價值反省、深思熟慮、價值判斷、決定與行動。至於價值反省與價值判斷,通常是習慣性的。當人遇到新情境、新的情感和價值判斷的新問題時,人會啟動價值反省和價值判斷的新過程。倫理反省是可以自我修訂。人根據價值判斷,而作出決定與實踐決定。
5.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6 > Issue: 52
李雨鍾 Yu-Zhong Li
「空」、「氣」之爭及其背後的道德實踐問題─熊十力思想中的儒佛之辯新探
The Confliction between “Emptiness” and “Qi”, along with the Problem of Moral Practice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熊十力是現代新儒家中極具影響力,也極富爭議性的人物,本文則嘗試透過圍繞在其身上的爭議性話題,進一步探入其背後所關涉到儒佛之爭及道德實踐問題。本文首先對照分析熊氏《新唯識論》(語體文本)中「心-境」結構和宇宙論架構之間的深層關係,進而揭示出其背後所隱含的「空」與「氣」之爭,前者乃是熊氏有取於大乘佛學(尤其是空宗)之處,後者則是熊氏獨尊的儒家(易學)思想系統所牽動的隱藏性線索;本文試圖表明,熊氏對佛家「空」的觀念的吸納,實際上引發了儒學系統中「氣」之坐標的移動與重置,而「氣」及其背後支撐起的實存性體驗又影響了熊氏思想中「空」的形態。藉由「空」與「氣」之間共生而衝突的張力,我們一方面將得以一窺形塑熊氏思想形態的獨特因素,另一方面則可以進一步追問其背後所反映出的,熊氏在儒家「仁心」與佛家「悲心」之間的倫理抉擇,並重新思考此二家在道德實踐問題上各自的利弊得失,由此我們方能真切體會到熊氏由佛轉儒背後的道德關懷與深刻用心,而其中所呈現出的問題結構至今仍值得深思。
6.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6 > Issue: 51
洪巳軒 Szu-Hsuan Hung
從《韓非子》「人設之勢」 論政治權力之鞏固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from the “Man-Made Shi” in Hanfeizi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如果政治權力是一種命令者有意圖的以各種方式促使他人服從其對於 有價值之資源的支配性分配活動,那麼如何建立政治的權力關係就成為最關 鍵的焦點。《韓非子》認為道德性的權力關係在理論上雖然可能卻不可行,是以主張透過法令的制定以作為權力的形式要件。並以賞、罰為政治權力的 實質要件,在以人情好利惡害為理論基礎下,透過權力者於發布命令時所挾 帶的教育、經濟與武力之優勢資源,認定權力對象會選擇放棄抵抗而採取服 從行為,權力關係由是建立。
7.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6 > Issue: 51
鄧敦民 Duen-Min Deng
自然演繹法系統之比較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Natural Deduction System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自然演繹法(natural deduction)是大多數基礎邏輯課程中所教的證明 系統,然而不同的教科書所採用的自然演繹法系統不盡相同,造成了教學與 學習上的困擾。特別是在量詞推論規則上,我們有兩套完全不同的系統。其 中一個系統(本文稱之為「Gentzen 系統」)使用了一條看起來較為複雜的 「存在個例化規則」(existential instantiation),而另一個系統(本文稱之為 「Copi-Kahane 系統」),則是用了一條看起來較為簡單的存在個例化規則。 雖然目前大部分中文邏輯教科書都採用了「Copi-Kahane 系統」的規則,然 而也有少數中英文基礎邏輯或中階邏輯教科書是採用「Gentzen 系統」。這造 成了教學上的一些問題,例如它也許會造成基礎邏輯與中階邏輯課程銜接上 的一些難度。在本文中,我將從邏輯教學的觀點來比較「Gentzen 系統」與 「Copi-Kahane 系統」的優劣,並對於我們應該採用哪一個系統來教學提出 我的建議。
8.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6 > Issue: 51
韓曉華 Hiu-Wah Hon
論牟宗三對「哲學語言」的理解: 從牟譯《名理論》來看
Mou Zong-san on Philosophical Language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認為牟宗三先生重新翻譯維特根什坦的《名理論》之目的,固然 是吸納與消化萊布尼茲與羅素等的邏輯分析一套之思考於其《認識心之判批》 內,即對邏輯系統作出重新之疏解。然而,牟宗三先生以「分解地說」與「非 分解地說」來重新釐定維氏的「可說」與「不可說」,則表達了他對「哲學 語言」的理解。此「哲學語言」的理解至少具有兩重意義:一是牟宗三先生 所論「哲學」之可能根據;二是牟宗三先生以其獨特的「哲學語言」觀對 經典詮釋方案的可能依據。依此,梳理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語言」觀,即具 有能理解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的兩大重要工作(哲學思想和哲學詮釋)的 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