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Already a subscriber? - Login here
Not yet a subscriber? - Subscribe here

Browse by:



Displaying: 1-5 of 5 documents

Show/Hide alternate language

論 著 / articles
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5 > Issue: 50
傅皓政 Hao-Cheng Fu
論死亡之剝奪說
On Deprivation Account of Death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伊比鳩魯在〈給美諾西厄斯的信〉中提到死亡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所 以根本無需懼怕,我認為在他的論證中潛藏三個非常重要的預設:(1)快樂 主義;(2)物理主義以及(3)存在要求。表面上看起來,伊比鳩魯的論證 似乎是成立的,由於人死亡之後就沒有任何感覺,也就不會有任何快樂或痛 苦的感受,所以,對死亡者本身而言,他顯然無法評斷死亡這個事件對自己 而言到底是好或不好。然而,沒有實際感覺到某個事件所帶來的痛苦經驗,對某人而言就沒有好或不好的評價嗎?事實不然。我在本篇論文中將試圖透 過剝奪說證明即使某人無法實際感受到某個事件對他而言是快樂或痛苦,該 事件對其本身而言是好或不好仍然是可以評價的,並且透過價值比較理論證成對某人而言,即使他沒有實際感受到該事件帶來的痛苦,我們仍然會同意 該事件對他而言確實造成傷害的論題。因此,伊比鳩魯認為死亡並沒有什麼 的論證並不成立。
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5 > Issue: 50
陳林 Lin Chen
朱子工夫思想的內在發展理路─以已發未發為視角
Intrinsic Development Clue on Chu Hsi’s Gong-fu Thought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朱子的工夫思想有著內在的發展理路。在「中和舊說」時期,朱子以體 用思維來處理已發未發問題,認為未發是體,是性;已發是用,是心。與此 心性論相對應,朱子提出了「先察識後涵養」的為學工夫思想。在「中和新 說」時期,朱子則以經驗現象中的時間先後和空間動靜來區分已發未發,把 未發理解為心之「思慮未萌、事物未至」的狀態、已發理解為心之「思慮已 萌、事物交至」的狀態,並認為「性為心之體、情為心之用,心統性情」。 與這種心性論相對應,朱子提出了「未發涵養,已發省察,敬貫通已發未發」 的為學工夫。而在晚年,朱子則以心在應事接物時是否順理而為來區分已發 未發,進而把已發未發融合貫通起來,不再執著已發未發之間的時間先後和 空間動靜的界限。由是,朱子晚年試圖打通涵養主敬工夫與格物窮理工夫,使之融合為一,強調涵養主敬與格物窮理相互滲透、相互發明,其工夫思想 也走向了更圓融之境。
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5 > Issue: 50
嚴瑋泓 Wei-Hung Yen
如何理解《六祖壇經》的倫理學型態?
How to Comprehend the Types of Ethical Theories of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中國佛教倫理思維的特色,在於將戒律的規範性轉移到對心性的重視,其道德實踐的終極目的乃透過排除遮蔽心性的煩惱與顯露清淨本性等進路而完成的。此種主張以禪宗為最,《六祖壇經》中「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心地無非,自性戒」等說法,特別顯露了中國佛教倫理思維的特色。本文以《壇經》作為探究以禪宗為基礎的倫理學理路。首先從戒律與心性論的視角思考《壇經》的道德思考屬於哪種類型的倫理學?再者,反思《壇經》獨特的倫理思想型態是否與西方倫理學之理論有對話的可能性?一方面從《壇經》內在倫理型態思考其與德行倫理學的相似性,並論述其是否可能為某種形式的德行倫理學;二方面從禪宗哲學明心見性、解脫成佛之終極目的,思考是否可將《壇經》的倫理型態視為某種形式的結果主義?本文的研究成果顯示,《壇經》的倫理學型態包含了返回自性的理路與從緣起與無常所構築的世界觀所引發的「無所住」視角,據此產生一種認識的超越性而指向涅槃解脫。如是般從「認識」而「解脫」的理路提示著一種自律的倫理學型態,在此種型態中,道德主體藉著實踐智慧自發地出於善、完成善。若從理論的相似性來理解《壇經》的倫理學型態,我們最多只能謹慎地作出如下的結論:若從理論的相似性來看,《壇經》的倫理學型態約略可將其類比於德行倫理學與結果主義,甚至是義務論的主張,但若從其理論的內在理路看來,在理論的相似性之外,還必須從差異性來把握其倫理學型態。
4.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5 > Issue: 50
楊植勝 Chih-Sheng Yang
愛的理性化─黑格爾哲學的理性與基督宗教的博愛
Love Becoming Reason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論證黑格爾哲學的理性概念是基督宗教博愛誡命的理性化。基督宗 教的博愛誡命是《聖經》的「新約」最重要的誡命;它超越卻實現「舊約」 裡的法律。它具有矛盾的特性,尤以「愛仇人」的命令為典型。但是它也因 此把有限的人提升到無限。黑格爾的理性概念在這些方面都與它相同:揚棄 律則,對人類知性表現為矛盾,並且被把握為屬於無限的領域。
書 評 / book reviews
5.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5 > Issue: 50
劉作 Zuo Liu
活的黑格爾─評劉創馥教授的《黑格爾新釋》
Living Hegel: Comment on Prof. Chong-Fuk Lau'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Hegel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