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Already a subscriber? - Login here
Not yet a subscriber? - Subscribe here

Browse by:



Displaying: 1-4 of 4 documents

Show/Hide alternate language

論 著 / articles
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0 > Issue: 40
陳清 春 Qing-Chun Chen
牟宗三「智的直覺」理論的內在矛盾與出路
On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Solution to Mou Zong-san’s “Intellectual Intuition”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由於牟宗三的直覺理論繼承了康德(Immanuel Kant)直觀理論的感性 (Sinnlichkeit)與智性(Intellektuell)二分的理論前設以及康德智性直觀 (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的非感性和創造性這兩個性質,使得其“智的 直覺"理論產生兩個內在矛盾:其一,道德感情和道德興趣的感性與智性的 矛盾;其二,本體的存在與創造的矛盾。於是,他在用直覺理論解釋中國傳 統儒釋道哲學時就陷入難以克服的困境。根據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 現象學直觀理論,感知(Wahrnehumung)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ät)事實上 已經取消了康德感性與智性的截然二分,而他關於感覺(Empfindung)與感 知的區分又為解決牟宗三“智的直覺"的內在矛盾提供了現象學的理論基 礎,即,感覺是與“智的直覺"意義相當的本體直觀方式,但由於感覺是 感性的和非創造性的,就避免了牟宗三的兩個理論矛盾,而感覺正是直觀 的本義。
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0 > Issue: 40
彭孟 堯 Eric Peng
心智構造模組性的爭議
The Debate Over the Modularity of Cognitive Structure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探討人類心智構造的模組程度問題,著重在如何掌握最小模組論與 演化心理學的大量模組假設之間的爭議。最小模組論的「模組」概念與演化 心理學的「模組」概念有非常大的差異,這不僅是由於前者將「資訊膠封性」 視為模組的要件,而演化心理學並不接受,甚至就連雙方關於「論域特定性」 的理解也不同。但本文不將雙方的歧異視為表面的文字或概念之爭。本文論 述,一方面從最小模組論的立場來說,由於中央系統的機制大都具有整體論 的性質以及等方位的性質,它們是資訊不膠封的,這一點是演化心理學無法 否認的;另一方面,本文對大量模組假設提出六點批駁,並結論:即使在大 量模組假設下,不以「資訊膠封」作為模組的標準,而以「功能分殊」以及「適應難題」取而代之,中央系統的心理機制仍未必是大量模組的。
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0 > Issue: 40
李淳 玲 Esther C. Su
康德的後學:是「善紹」?還是「別子」?—從萊因赫德到牟宗三
Kant’s Successors: Legitimate Heirs? Or Not? -From Reinhold to Mou Zongsan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牟宗三先生曾說康德在西方無「善紹」,而當代西方康德學家安默瑞克 斯(Karl Ameriks)也說:「那位本來無後的教授,形上學家康德:留下一窩 非法的子嗣。」如果用牟先生的詞語說,這「一窩非法的子嗣」都是「別子」,間接也就是無「善紹」的意思。牟先生認為康德太客氣,把「智的直覺」只歸屬上帝,上達的路徑太虛 歉,所以他從中國哲學「實踐」的立場,把「智的直覺」歸給人類,消彌「現 象與物自身」的二分,還出一個以「價值」為皈依的「絕對實在論」。而安 默瑞克斯則以為康德哲學原是一個比較樸素的系統(modest system),卻因 萊因赫德(K. L. Reinhold)鼓吹「實踐理性的優先」,而使原來樸素的哲學 轉為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論,不但轉化了康德,也侵蝕了康德。但是英語系的 發展,卻因萊因赫德的《書信》(Letters on the Kantian Philosophy)不曾被 譯成英文,而沒有發展出德國理念論的型態,反之,英美系循《第一批判》 的另一條線索,追究嚴格的科學(exact science),發展出邏輯實證論、科學 實在論及實用主義等說,這其中被流失的,正是康德哲學樸素的原味,這個 原味由耶拿一批名不見經傳的早期浪漫派學者所繼承(early Romantics),可 惜他們完全被後期浪漫派的光芒所掩蓋,這是康德哲學的不幸。本文有意藉安默瑞克斯對康德哲學樸素的詮釋,對比牟先生對康德哲學 的轉化,指出牟先生與西方康德後學之同異,並勾繪康德後學是「別子」還 是「善紹」的輪廓。
4.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0 > Issue: 40
王 禕 Yi Wang
《禮記•樂記》中的「理」範疇根源與內涵
On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the Category of “Li” in the Liji Yueji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禮記•樂記》中的「理」範疇頗具討論意義。一方面在理範疇的發展 史上,它首先提出了「倫理」一詞。另一方面,它繼莊子之後,較早地使用 了「天理」的概念,並增之為「天理人欲」。在先秦所有理字的涵義中,〈樂 記〉繼承了其中「萬事萬物內在屬性和運行規律」、「天命人性之理」、「倫理」 幾個義項。從學派來看,它雜糅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多家思想,而又以儒 家思想為主。形成了以理為「體」,以禮樂為「相」,以移風易俗之施為「用」 的「體─相─用」三層融通契合結構。〈樂記〉之理亦與其他哲學範疇產生密切聯繫,再現了先秦理範疇的思想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