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Already a subscriber? - Login here
Not yet a subscriber? - Subscribe here

Browse by:



Displaying: 1-3 of 3 documents

Show/Hide alternate language

論 著 / articles
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6 > Issue: 31
陳榮華 Wing-Wah Chan
高達美光的形土學與真理概念
The Metaphysics of Light and the Concept of Truth in Gadamer's Philosophy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高達美在〈真理與方法〉指出,他的詮釋學是由光的形上學 所指導,則他的真理概念也應在光的形士學的指導下o於是,本 文嘗試由光的形上學說明高達美的真理概念。本文首先指出,高達美光的形上學中所說的光是指語詞之 光。語詞的存有不是「在˩ ( presence ) ,而是照亮( illumination) , 由語詞之光照亮出來的,是一個事件,因此,真理是指一個被語 詞之光照亮出來的事件( event )。於是,根據語詞之光的性格, 便可以說明高達美詮釋學的真理概念。本文嘗試從以下三個方向 討論高達美的真理概念: 1.從光的本性論真理概念, 2.從光的來 源論真理概念, 3.從光照耀的方向論真理概念o在結論中,我將高達美的真理概念與傳統哲學真理理論的符 應論和融貫論作一簡單比較,指出高達美真理概念的優先性。
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6 > Issue: 31
林義正 Yih-Jing Lin
論中國經典詮釋的二個基型: 直釋與旁通 以〈易經〉的詮釋為例
Internal and Crossover Interpretations as Two Fundamental Hermeneutic Prototypes of interpreting Classic Chinese Writings: Taking The Book of Change (I Ching) as an Example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有沒有自己的特點?經筆者研究之後,風 覺到傳統經學的實踐中確實有宜釋與旁通二個基型,可惜沒有受 到學者充分的注意o故本論文為了具體討論起見,特別以《易經〉 的詮釋為例,依以下各節:一、前言,二、對「中國經典詮釋基 型」的界定,三、《易》籍著作的詮釋體式,門、直釋型詮釋的 方法與問題,五、旁通型詮釋的方法與問題,六、結論,來論述。 其中第四、五兩節又各立細目,詳細討論詮釋的方法與問題。中 國經典的詮釋體式是依字一一句一一章一一篇一一卷逐次解釋而成立低層的訓話、章句、j主、瓷、解、疏、說、傳,甚至更有 不泥於文句,而依義理而成立高層的釋義、通釋、通義,乃至最 高層的哲理詮釋。其詮釋可歸納成二個基型, 即各經本身在歷代 所表現的宜釋詮釋與異經彼此互釋的旁通詮釋。在中國經典詮釋 傳統中,此兩型詮釋之於經典正猶乾坤之於易,經典在詮釋中表 現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6 > Issue: 31
陳平坤 Ping-Kun Chen
茍子的「類」觀念及其通類之道
Xunzi's Concept of “Categorization" and His Method of Realizing the “Categorization"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茍子是戰國時期繼孟子之後的一代大儒。而茍子學說,以 明辨天人之分,主張人之性惡,提倡禮義法度,重視積學而取 法後王為其主要特色。不過,在茍子學說中,異於這些特色而 實能貫通其名實論、倫理學說、以及人道理想的一大觀念一一 「類˩ '尤其內涵豐富義理,而應受到更多重視與探發。因此, 本文嘗試透過「類」字含意的分析論述,闡釋它在哲學理論層 面的主要涵蘊,同時也想藉此探察苟子所尚聖人「知通統類」 的相關教學重點。經過以文義解析起主要方法的論究之後,本文初步釐清與歸 納出「類」字在日常語意之外的哲學義蘊;亦即在茍子學說中, 「類」字具有( 1 )名實論或知識論意義的「名理」、與( 2 )倫 理學意義的「文理J '以及( 3 )政法學意義的「法理」等三大內 涵。而茍子批判「無類」、「知不能類」的人事與言論,期求實現 「知通統類」、能夠「推類」以應萬變的理想人格,就中的主體 條件,乃是必須具備專壹、虛靜的「大清明」心境;至於其養成 之道,貝IJ落實在積「學」、修「行」的種種「兼權」以「解蔽˩ 的功夫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