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row search


By category:

By publication type:

By language:

By journals:

By document type:


Displaying: 161-180 of 428 documents

Show/Hide alternate language

0.341 sec

16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0 > Issue: 23
陳鼓應 Guu-Ying Chen
〈管子〉四篇的道論
The Theory of Dao in the Four Chapters of the Guanzi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管子〉四篇的哲學理論主要在於繼承老子的道論再加以獨 特的發展,表現出老學齊學化的特色。本文首先析論〈管子〉四篇在道論方面祖述老學的成份,其 次就道之特性暨「虛」與「無為」等觀念申論其對老學的發展: 〈管子〉四篇不但將老子原本作為空間義之「虛」提昇到宇宙論 的範疇,以「虛」來表達作為萬物之始的「道J '另方面也將老 子有關心境修養之「虛J轉化為認識論的概念,使「虛」的意義 延伸至知識論主客關係的層面,強調主體的認識應著重保持空明 靈覺的性能。以〈管子〉四篇為代表的稜下道家, -方面就道與主體之關 係進行申論,透過精氣說,將道其象化並落實於人身,乃提出 「道不遠人」、「道者充形」等說法,進而發展出「以心受道」 的觀點,如此使得「道」與人的聯繫'得以其體落實於「心」。 另方面則援禮法以入道,將道落實於政治社會之運作,提出 「道生法」之命題;認為禮、法出於道,並將形而上之道與形而 下之禮法貫通為一整體,如此使得稜下道家在有關道的具體施用 方面,重視「應時而變J '兼顧「情」與「理」的平衡。再者是將「因J字發展成為獨立的哲學概念,不僅提出「舍 己而以物為法」與「因其能者言其所用」這兩個界說,更在「道 貴因」的命題下表現出「因時應物」的原則,又將「因」的概念 與「刑名」相結合,發展成「因之術J '在此同時也提出「靜因 之道」這一認識論上的重要命題,對於苟子「虛壹而靜」的主張 有直接的影響。
16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0 > Issue: 23
林義正 Yih-Jing Lin
論〈列子 • 天瑞〉的易道思想
Discussing the yidao( 易道) thinking in the tianrui( 天瑞) chapter of the Liezi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本論文共分六節,一、前言,二、易道思想的含義,三、〈列子﹒天瑞〉與〈易緯﹒乾鑿度〉的關係,四、〈天瑞〉的易 道思想,五、〈天瑞〉易道思想的特色,六、結論。本文乃續〈論列子之「虛˩ )之作,在前言裡已表明列子非偽書,基本上 認為〈列子〉乃出自先秦,至少〈天瑞〉便是如此,所以只要善 加揀擇,還是可以作為研究列子易道思想的依據。根據本文的研 究,以為易道思想本不限於〈周易〉才有, {列子﹒天瑞〉也 有,而且亦有它的特色。同時在論述〈天瑞〉篇時,也一並討論 它與〈易緯﹒乾鑿度〉的關係。本文舉出新證與解說,認為〈列 子﹒天瑞〉篇並不是抄〈易緯﹒乾鑿度> '反而是〈乾擊度〉的 作者抄〈天瑞〉以廣〈易〉說,同時提出新見,以為〈列子〉的 〈天瑞〉是〈天端〉的誤寫。針對易道思想,作者分析〈易 傳〉、〈老子〉與〈列子〉的主張,發現其中的論點有同有異, 今且置〈易傳〉在宋儒有不同的解說不論,如果把〈易傳〉當作 是歸屬先秦儒家借益明理之作,其主陰陽合德,剛柔並濟,但側 重生生、健動、積習,此與〈老子〉不言益、卦、交,但假象言理之作不同,彼實有取於〈易〉損、復之義,強調歸根、復命、 致虛守靜。作者可以肯定地說, <列子﹒天瑞〉的易道思想顯然 是睡〈老子〉之後,而又企圖超越〈老子〉。
16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0 > Issue: 23
關永中 Wing-Chung Kwan
邵雍易學的知識論向度 一一〈皇極經世〉﹒〈觀物篇〉之六十二所給予的提示
The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hao Jung's Reflection on I-Ching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我們可從三個角度去窺視邵雍易學的知識論:A. 認知的三層面: r 觀之以目、以心、以理」B. 被知的視域: r 理、性、命」C.「 窮理、盡性、至命」的知識論五重面向一一思辯、逆覺、存在、冥契、德踐上述的角度,都在〈皇極經世〉、〈觀物篇〉之六十二中有 所提示,並從中凸顯人在認知時所憑藉的「認知結構」 '即「經 驗」、「理解」、「判斷」、「抉擇」。關鍵詞:觀物Contemplation of Beings以目With the Eye以J 心With Heart以理With Reωon窮理Exhaus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inciple盡性Fulfillment ofNature至命Reaching One's Destiny知識論Epistemology形上學Metaphysics德踐Moral Practice
164.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0 > Issue: 23
陳榮華 Wing-Wah Chan
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ZU各和高達美
On the Hermeneutic Circle of Schleiermacher, Heidegger and Gadamer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史萊瑪赫、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和高達美都曾討論詮釋 學循環的概念。雖然海德格認為他的詮釋學循環是瞭解( Verstehen, understanding) 本身的結構, 但本文要指出, 它依然擁有 史萊瑪赫詮釋學循環的性格一一一個方法論的概念。這是說,兩 者都是用以證實一個結論。另一方面,高達美雖號稱其詮釋學循 環來自海德格哲學,不過,本文卻要指出高達美的詮釋學循環, 已完全擺脫方法論的意涵,因為它不是用以證實一個結論,而是 讓真理得以出現。
165.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0 > Issue: 23
黃懿梅 Yih-Mei Huang
批判思考與教育的關係 -- 論McPeck 與Siegel 的相關理論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 在教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 色。但是批判思考與教育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不同的教育哲 學家有不同的看法。John E. McPeck '認為批判的思考是教育的 必要條件,教育邏輯地蘊涵( logically entails ) 了批判的思考; 而 Harvey Siegel '主張批判的思考不但與教育的內容、方法有著密 切的關聯,而且更重要的是,批判的思考是教育的目的 ( ideal ) ,但二者之間的關係不是邏輯涵蘊的。本篇論文就是要 對這兩個相競爭的理論做一探討,企圖找出批判思考與教育之間一個較合理的關連。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批判的思考,然 後再來探討它與教育之間的關係。所以,在第二節中,介紹 McPeck 對批判思考的看法, 以及他如何論證批判思考與教育之 間的關係是邏輯關係。在第三節中,介紹 Siegel 的批判思考的概 念是什麼;以及他如何證成批判思考是教育的目的。在第四節 中,試圖去(1) 論證: McPeck 的證明批判思考是教育的必要條件 的論證中,由於前提裡所包含的「知識」概念有歧義,因此不能 保證他的結論; (2) 論證Seigel 證成批判思考是教育目的的四個理 由,同樣可以用來證成「關心是教育的目的」的理由,可見這四 個理由是不充足的; (3) 雖然批判思考與教育之間的關係不是邏輯 涵蘊的關係'而用相同的理由也可以證成關心是教育的目的,但 上面的論證也沒有否認批判思考是教育的目的,更何況,我們發 現即使我們以「關心」做為教育的目的時,我們仍會需要使用批 判的思考,來衡量、判斷我們應以何種合適的方式來關心他人。 所以我們還是認為,批判思考與教育仍有密切的關係'批判思考 是教育眾多目的之一,而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但或許是教育目 的中最重要的一個。
166.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0 > Issue: 23
洪成完 Cheng-Uan Hung
思想追蹤: 由初階邏輯至哲理邏輯,一些層面的探討
Tracing back 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of logic from the first-order logic to the philosophical logic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我們指出古典邏輯最易被忽視的一些概念和原理,針對 Quine 在 1943 - 1970 年代對模態的命題邏輯,述詞邏輯之批評、挑擊, 反思模態邏輯之一些基礎思想。為清楚交代,我們提出形式的表 示法,提出一些問題,供邏輯-哲學一語言哲學之研究者參考。 其次,對數理邏輯/形式邏輯之概念、方法作一鳥轍,提示這些 邏輯與哲理邏輯在研究題材、方向、切入法上之差異,最後表述 作者對哲理邏輯的遠景。
167.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0 > Issue: 23
台灣哲學學會簡介
台灣哲學學會簡介

168.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0 > Issue: 23
中國哲學會簡介
中國哲學會簡介

169.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0 > Issue: 23
第十一屆國際邏輯、方法學與科學哲學會議紀聞
第十一屆國際邏輯、方法學與科學哲學會議紀聞

170.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0 > Issue: 23
「佛學網路資料庫J 的建構過程與內容 簡介
「佛學網路資料庫J 的建構過程與內容 簡介

17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0 > Issue: 23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簡介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簡介

17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1 > Issue: 24
釋恆清 Hang-Ching Shih
「批判佛教」 駁議
The Refutation on Critical Buddhism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十幾年前,日本駒澤大學的持谷憲昭和松本史朗兩位教授掀 起一陣「批判佛教」風潮,引起日本、北美、國內佛教界和學術 界的興趣和回應。 「 批判佛教」內容含蓋四大層面: (1) 佛教教 義; (2)社會批判; (3)佛教宗派; (4)哲學反省。 其主要議題包括: 如來藏(佛性)思想、實體論、業力論、日本天臺宗的本覺思 想、融合思想、社會歧視、日本軍國主義、場所哲學等等。由於「批判佛教」討論的議題多元而廣泛,非本文所能涵 蓋,故僅就「佛教教義」和「社會批判」兩個層面加以探討。有 關佛教教義方面,榜谷和松本均認為如來藏思想是「偽佛教」 ' 因為它違背二個佛教基本教義一一「緣起」和「無我」 。 松本稱 帶有神我思想的如來藏為「基體論」 (dhatu-vada) 。 本文則依 據〈勝鬢經〉、〈大般涅槃經〉、〈實性論〉和〈佛性論〉等經論中的 來藏(佛性)說加以反駁。在社會批判方面, I 批判佛教J 認為日本社會中的歧視和不 正義乃是來自「和」思想,而「和」思想是如來藏思想的產物。 本文則舉例證明如來藏(佛性)思想正是實踐社會中平等、正義 的理論基礎。
17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1 > Issue: 24
林義正 Yih-Jing Lin
孔子晚年心志蠢測一一並為〈莫春篇〉作一新解
Contemplating the Intentions of the Late' Confuciu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孔子晚年的心志如何,的確多費猜疑。作者發現其中最主要 的關鍵在於如何對當今留下的史料作恰當的選取與解讀而已。本 文以〈論語〉為基準,通過〈易傳〉與〈春秋〉來了解孔子晚年的思 想。對〈論語〉裡自古以來號稱難解的〈莫春篇〉作出新的了解,顯 給孔子晚年密契天道的意境,指出這正是孔子志存撥亂,推闡易 道,作〈春秋〉運諸三世之苦心。後世實在不宜再忽視或過度懷疑 〈孟子﹒朦文公下〉、〈史記﹒孔子世家〉及新近出土吊書〈易傳﹒要篇〉等史料具有呈顯孔子晚年思想實況的價值性。
174.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1 > Issue: 24
關永中 Wing-Chung Kwan
生命的黃昏一一與庫伯羅斯懇談臨終五階段的教育意義
The Evening of Life a Dialogue with Elisabeth Kubler-Ross on the Educational Aspect of the Five Stages of Dying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在其代表作〈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庫伯羅斯提示臨終病者 可經歷五個階段:即否認與孤立、憤怒、議價、抑鬱、接受。從 中我們可意會到臨終可以是一個教育人體會生命意義的機緣,讓 人藉此接受挑戰而獲得生命的轉化、靈性的提昇、與愛的增長。
175.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1 > Issue: 24
.陳榮華 Wing-Wah Chan
海德格與高達美論語盲:獨白與對話
On the Concept of Language in Heidegger and Gadamer: Monologue vs Dialogue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本文分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指出,在海德格哲學,語盲的本性是 獨白,然後我分析獨白的意義。第二部份指出高達美認為語育的 本性是對話,接著我分析對話的意義O最後,我認為語育的真正 本性是對話,而海德格的主張是難以成立的。
176.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1 > Issue: 24
彭艾林 Wen-Lin Peng
柏拉圖〈克拉梯樓斯篇〉研究
A Study of Plato's Cratylus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177.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1 > Issue: 24
林從一 Chung-I Lin
詮釋的不確定說和自我知識
The Indeterminacy of Interpretation and Self-Knowledge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創因和戴維森的不確定說主張,單一指涉和確定意義不是語 意事實,它們是虛假的概念。這個主張其有普遍性,並且擴及意 向性狀態:單一指涉和確定意義不僅不是他人語盲的語意特徵,它們也不是我們母語或第一人稱語盲的語意特徵;同樣的宣稱, 也適用於任何具有確定內容的意向性狀態O在這個觀點下,既 然,單一指涉、確定意義和確定心靈內容,不是任何語盲和心靈 的特徵'它們就不是任何人,包括行動者本身,的知識對象一一 我們不能知道我們自己的〔確定的〕字詞的指涉、語旬的意義和心靈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因為它們根本不存在O然而,另外一方 面,戴維森也主張,我們通常其有我們自己語育的語意知識O這 兩個主張之間,至少表面上看起來,存在著緊張關係O邁爾巴斯 在其〈達納戴維森和意義之鏡) ( Donald Davidson and the Mirror of Meaning ) 一書中, 曾試圖替戴維森消解這個表面上的緊 張。但是,本文將指出邁爾巴斯為戴維森所作的回應,並沒有忠 於戴維森對自我知識的基本看法O本文將以一種不岡於邁爾巴斯 的角度,呈現出戴維森的不確定說和其對自我知識的看法之間, 不存在真正的不一致。本文認為,對戴維森而育, (我們通常其 有我們自己吉談的內容之知識〕中的「知識」一詞指的是,對如 何正確地使用宇祠的知識,而不是關於仟度是字詞的對象的知 識。知道如何使用字詞,是一種實踐的能力,其有這種能力並不 預設字詞有單一的指涉,亦不預設語句有確定意義。
178.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1 > Issue: 24
Gerald Cipriani Reflections on the Nature of the Figural in Art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In this essay I develop evelop a critique of different modes understanding what is a moment of meaningful form in art (the figural). I attempt to show that approaches which maintain a separation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or the subjective and the objective cannot truly do justice to the presentational nature of meaning in art. In particular, I refer to Mikel Dufrenne's conception of expression in his Phenomen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s being paradoxically misleading when it comes to understand the figural in its phenomentality. I ultimately argue for the need to bear in mi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r experience and objectivity ought to be approached in terms of complementary difference.
179.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1 > Issue: 24
竺曉丰 竺曉丰
對黃懿梅教授「女性主義知識論的哲學 反省」 的意見
對黃懿梅教授「女性主義知識論的哲學 反省」 的意見

180.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2 > Issue: 25
林火旺 Huo-Wang Lin
宗教少數團體可否拒絕政府的教育?
Can religious minorities reject the state-sponsored education?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自由主義的政治理想是在承認多元和差異的前提下,如何建 構一個穩定的社會,所以自由社會是一個包容多元的社會,但是 自由主義民主政治所能包容的差異是否有其限度?為了建構一 個穩定包容的自由社會,自由主義政府必須進行公民教育,以培 養自由社會公民其有容忍差異的基本德行,因此適度的公民教育 似乎是維持社會穩定和諧的必要工作。然而由於公民教育的對象 是自由社會所有的成員,這對一些不以“容忍"為主要德行的少 數社群和宗教團體而言,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會危及其信仰的存 績和社群的發展,在自由主義容忍原則之下,這些宗教上的少 數,可否拒絕政府的公民教育?本文針對這個問題的各種解答提 出討論和評估,最後引進史賓勒的“部分公民"概念處理這個實 踐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