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playing: 221-240 of 402 documents

Show/Hide alternate language

0.655 sec

22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3 > Issue: 45
孫雲 平 Yun-Ping Sun
歷史與人生─尼采於《不合時宜之觀察》 對歷史方法論與目的論之批判
History and Life: Nietzsche’s Criticism of Historical Methodology and Teleology in Unfashionable Observation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本文嘗試釐清尼采於〈歷史對人生之利弊〉一文中對於歷史的觀點以及 其對歷史跟人生關係的主張。其中主要說明尼采於本篇論文如何批判「歷史」 目的論及歷史書寫的方法論:尼采認為人類活動以及歷史本身沒有終極目 的、歷史書寫不可能達至客觀的要求。換言之,追求客觀性目標的歷史書寫 將因為作為純粹的理論性知識而成為人類生活與行動的阻礙、使人類的生命 萎縮與僵化。歷史知識以及記憶在尼采的眼中,成為人類生命之自主性創造 與實踐的絆腳石。藉此尼采展示人類個體的生命特徵:生命不僅不可能永恆 不朽、甚至並非實體性的存在、同時不必然是合乎理性、道德的與正義的。生命是必朽的、是一個不斷流變的、及難以理性掌握的現象。通過對歷史與歷史書寫態度的分析,尼采強調生命必須不斷地透過自主的抉擇、行動與實 踐來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
22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3 > Issue: 45
劉保 禧 Po Hei, Lau
智的直覺與想像力 ─牟宗三與海德格論有限性
Intellectual Intuition and Imagination: Mou Zongsan and Heidegger on Finitude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牟宗三的康德詮釋重視「智的直覺」,海德格的康德詮釋則重視「想像 力」,兩者看似互不相干,其實隱藏著一場有限與無限的角力。海德格在《康 德與形而上學問題》指出認知一般之本質在於直觀,而感性直觀的接受性正 是人類認知有限性的根源。概括來說,就是以下兩個命題:(1)人只有感性 直觀;(2)人是有限的。牟宗三在《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譯述了《康德書》 的相關內容,並且宣稱兩個對反於海德格的命題:(1)人可有智的直覺;(2) 人雖有限而可無限。牟宗三企圖突破海德格劃下的界線,肯定人有「智的直 覺」,可以創造「物自身」。在本文的分析下,這個看來沿襲康德術語的說法, 不過是說一種「心」與「物」的關係:心表現為覺潤之情,可以賦予事物以 價值。不過,即使如此,亦無法說明人有無限性,牟宗三的宣稱無疑是誇大其 辭。海德格會批評,牟宗三將存在論設置於「時間」範圍以外,企圖以一個 無限的本體為憑藉,活出不朽的意義,這注定是虛妄。海德格在《康德書》 標舉想像力,目的在於揭示人是感性與知性兼具的存在者,無時空性的概念 必須經過想像力的作用─「圖式化」─為概念注入時空元素,才具備認 牟宗三的康德詮釋重視「智的直覺」,海德格的康德詮釋則重視「想像 力」,兩者看似互不相干,其實隱藏著一場有限與無限的角力。海德格在《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指出認知一般之本質在於直觀,而感性直觀的接受性正 是人類認知有限性的根源。概括來說,就是以下兩個命題:(1)人只有感性 直觀;(2)人是有限的。牟宗三在《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譯述了《康德書》 的相關內容,並且宣稱兩個對反於海德格的命題:(1)人可有智的直覺;(2) 人雖有限而可無限。牟宗三企圖突破海德格劃下的界線,肯定人有「智的直 覺」,可以創造「物自身」。在本文的分析下,這個看來沿襲康德術語的說法,不過是說一種「心」與「物」的關係:心表現為覺潤之情,可以賦予事物以 價值。
22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3 > Issue: 46
王文 方 Wen-Fang Wang
抽象與具體事物的區分
Concrete Objects Distinction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大多數當代哲學家認為,這個世界裡的事物可以被互相排斥而又共同窮 舉地區分成兩個類:一類是具體的事物類,另一類則是抽象的事物類。問題 在於:這兩類事物之間的區別究竟何在?Hoffman 與Rosenkrantz(2003)曾 經論證說,常見的、對於抽象/具體事物的區分方式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 題,而他們主張以一種新穎的、在他們看來沒有問題的方式去作出這兩類事 物之間的區別。本論文旨在以他們批評其它區分時所使用的策略與標準而去 反對他們所提出的區分,並從而論證兩個要點。首先,本文論證說,抽象/ 具體事物之所以不容易(甚至不可能)找到一個可信的區分方式,原因相當 可能在於:我們對該區分所擁有的任何直覺都是許多不等價與/或混含的區 分互相混淆的結果。其次,本文論證說,抽象/具體事物的區分本身其實不 具有任何哲學上的重要性,因而是一個可以不必深究的問題。
224.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3 > Issue: 46
蔡龍 九 Lung-Chiu Tsai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再研議
A Revaluation of Wang Yang Ming’s “Zhi Hsin He Yi”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本文欲釐清王陽明論述「知行合一」時的細部可議之處。當代前輩學者 們曾針對此「知行合一」問題提出多種看法,包含留意到「一念發動處」是 否適用於「知行合一」的教法。陳來先生針對此處提出「重行」之說,而李 明輝先生則以「意念屬行」的方式來解消此糾葛……等。針對前輩學者們的 研究成果,筆者欲補充說明有關「知行合一」與「意念」細部關聯,並在陽 明所認同的「知行合一」架構下,重新論說「善念」、「惡念」是否屬「行」 的問題,並針對前述兩位前輩學者的看法做出調和,且回歸陽明論說「知行合一」時的主要涵義。
225.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3 > Issue: 46
丁 福 寧 Paschal Fu-Ning Ting
斯多噶學派的視為己有(Oikeiōsis)
Stoics on Oikeiōsi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視為己有(oikeiōsis)概念是斯多噶學派倫理學的特色。這一概念在它 的泛神物質一元論的本體基礎建立上,宇宙是由神、人和自然世界共同組成 的一個完整的神聖實體。神聖理性掌握和管理宇宙整體。物質是唯一真實 的。人是由靈魂與身體結構起的有組織的整全個體。視為己有具有發展的歷 程。在第一階段,所有具有靈魂的動物,當依照自然生活,將自己自然狀態 中所有的視為己有,努力地保存自己。這是來自動物的本能。人在出生之始,如同動物依照本能生活,及至成年,理性方發展出來。在第二階段人的依照 自然生活當是依照理性生活。第二階段的視為己有是人當意識和認識到依自身的自然狀態的生活亦即追求至善和渡德行的生活。在第三階段,鑒於所有的人具有相同的理性,同屬於一個人類大家族,oikeiōsis 因而具有社會面 向,人要將他人的善視為己有。人對他者有責任,要愛人如己。本論文旨在論證斯多噶學派的視為己有之所以建立在泛神物質一元 論,因它反對任何形式的二元論,特別是柏拉圖的二元論;非物質世界和物 質世界之間的二元對立,及人的靈魂與身體之間的二元對立,甚至理性與非 理性之間的二元對立。斯多噶學派的視為己有概念不僅從宇宙是一整體,且 從人是有組織的整全個體探討人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世界的關係。這種 整全的概念正是柏拉圖否認的。
226.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3 > Issue: 46
鄭喜 恆 Hsi-Heng Cheng
社群與個體:比較裴爾士早期與詹姆士的 實用主義真理觀與實在觀
The Community and the Individu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irce's Early and James's Pragmatic Views of Truth and Reality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裴爾士與詹姆士通常被並列為實用主義的共同創建者,但是兩人的實用 主義哲學實有相當的差異。本文從「個人探究」與「社群探究」這兩個層次 的區分入手來比較裴爾士早期與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實在觀與真理觀、以及兩 人對於經驗探究方法的刻畫,並且指出裴爾士認為「真理」、「實在」與「經 驗探究方法」必須在社群探究層次上才能獲得恰當的闡釋,然而詹姆士堅持 從個人探究層次來闡釋這些觀念,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詹姆士的實用主義真理 觀曾經遭受到如此多的質疑與誤解。
227.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3 > Issue: 46
陳平 坤 Ping-Kun Chen
聖嚴禪教之安心法門─「看話禪」與「無住」 思想是融貫的嗎?
The Dharma Approach for Pacifying the Mind in the Chan Teachings of Sheng Yen: Is the Chan Practice of “Huatou” Consistent with the Thought of “Non-Abiding”?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看話禪」是中華禪門的著名禪修方法,而「無住」則為《六祖壇經》 的根本思想。本論文參酌聖嚴法師所教授的看話禪法,嘗試探討「看話禪」 與「無住」思想是否融貫一致的問題,藉以針對看話禪法提出若干省思。本論文認為,看話禪法在義理上所預設的,是《楞伽經》中認為妄念可 斷而且應當斷除淨盡的思想,而不是《六祖壇經》中所說妄念不可斷而且不 應該起心動念要將它們斷除淨盡的思想。換言之,真正與看話禪法相融貫 的,是主張「捨念清淨」的如來藏心常住思想,而不是宣說「念念不住」的 般若法空無住思想;亦即是北宗禪思想,而不是南宗禪思想。因此,「看話 禪」作為一種禪修方法,在思想和方法一貫的意義下,更準確地說,乃是屬 於北宗禪修之道,而不是屬於南宗禪修之道。雖然「看話禪」也是解脫成佛 的方便法門之一,但是如果根據慧能在《六祖壇經》中所教禪法來看,則它 並不是貫徹始終能讓人究竟「安心」的修行法門;除非採取聖嚴教授看話禪 法時的類似辦法,亦即借助一些來自《六祖壇經》乃至般若經典的觀念,扣 緊「無住」思想而把它導入能夠發揮究竟安心效果的「念念不住」之禪觀實 踐活動中。
228.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4 > Issue: 47
陳政 揚 Cheng-Yang Chen
王植對《注解正蒙》神化觀之批判 -以「太虛」三層義為進路
A Study of Wang Zhi’s Criticisms of the Deification in the Commentary of the Zhengmeng by an Analysis of the Three Aspectsin the Idea of “Ultimate Voidness (Taixu 太虛)”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設若研讀哲學家的代表著作,是吾人探究其思想的必要條件之一,則逐句 解析張載思想論述的明清《正蒙》注,顯然是研究橫渠思想在明清哲學之發展 時,所無可忽視的一環。尤其歷來注解《正蒙》者,不乏高攀龍,王夫之等望 重士林,或在哲學史上具有獨創見解者。然而在當代張載學研究中,相關議題 似乎仍較少引起學者間的討論興趣。基於此,本文以清代《正蒙》學研究為論 述起點,旨在澄清李光地在《注解正蒙》中對張載神化觀的詮釋,以及王植在 《正蒙初義》中如何由釐清「太虛」概念,批判李《注》之非。全文共分為四 項研究環節:首先,由於王植以澄清「太虛」概念為解讀《正蒙》與衡定諸注 之關鍵,本文先扼要說明「太虛」之三層義。其次,本文將指出李《注》對「太 虛」之詮釋,以及王植對李《注》太虛義之批判。再者,由於李《注》不僅嘗 試解消「太虛」之本體義,而且以理氣二分的理論架構,詮釋橫渠虛氣一體之 神化觀。本文將指出李《注》對橫渠神化觀之新詮。最後,本文將藉太虛三層 義,指出《正蒙初義》的洞見以及李《注》神化觀的侷限。
229.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4 > Issue: 47
傅皓 政 Hao-Cheng Fu
非單調推論及預建:評洛特之反例
Nonmonotonic Reasoning and Defaults: On Rott’s Counterexample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此篇論文旨在以萊特於1980 年所提出的預建邏輯系統,消除洛特對 AGM 理論的單調性原則提出的反例。相較於古典邏輯,雖然AGM 理論主張 知識狀態具備均衡性,並建構基本函映的預設說明信念變遷,但是許多哲學 家認為該理論有某些基本原則值得質疑,洛特即指出AGM 理論主張原有知 識狀態的某個信念弱化之後,並不會影響原知識狀態的單調性並不成立。然 而,洛特的反例之所以成立,在於可能出現相同語句卻具有不同資訊價值的 情況,不過,洛特也並未提出適當的方式說明處理非單調的信念變遷過程。 因此,我在這篇論文中要以AGM 理論結合預建邏輯的方法消除洛特提出的 反例,亦即主張在AGM 理論中加入預建邏輯的推論規則,可以適當地處理 非單調的信念變遷過程。
230.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4 > Issue: 48
張忠 宏 Chung-Hung Chang
莊子論「道」、「技」與「養生」: 以「庖丁解牛」為線索
Dao, Technê and Cultivating Life: Following Cook Ding’s Lead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本文主張,莊子的「養生」是涵養生命之意,因此它的養生觀包含養親 的要求。「庖丁解牛」不是寓言,而是莊子舉例說明技藝在生命之涵養中扮 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技藝的重要性,不在於它能帶來心流經驗,而在於它能 將世界揭露為豐富多元、且可悠遊徜徉的場域。欲得養生,就必須擁有良好 的技藝,包括與父母相處、將父母揭露為相互成全、攜手共遊的養親技藝。 基於這樣一種養生觀,莊子雖然高度重視人倫的要求,認為得道者必能養 親,卻並未進一步進行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思考。
23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4 > Issue: 48
丁福寧 Paschal Fu-Ning Ting
多瑪斯人學的形上基礎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Aquinas’ Anthropology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人的完整統一性及靈魂不朽是中世紀時期人學最為困擾,也是爭議最多的 兩個問題。哲學家以二元論及普遍形質論來解釋人的完整性。如此二元論的人學思想以不同的方式成為中世紀時期主流的人學思想。多瑪斯反對任何形式的 二元論,他為人學尋找形上的統一基礎。為多瑪斯,人的完整統一性要求實體形式的統一性,靈魂是人的實體形式 及在自身的實體。唯人的靈魂是受造的,它的存有是分享自存有本身(Ipsum esse)。理性靈魂的本性是精神的,它是人的本質,唯非人的完整的種(species)。 精神的靈魂被賦予存有,它是自立的實體,但不在自身分開地存在,理性的精 神靈魂以其存有統一人的靈魂與身體,如此人具有完整的統一性。存有為現 實,是統一性的基礎,它具絕對的優先性。多瑪斯的存有為現實的概念超越亞 理斯多德形式為現實的概念,如此他為精神的理性奠定形上基礎。故在人的本 體結構上有雙重的潛能與現實的組合;在形上層次是存有-現實與本質-潛能 的組合。在物理層次是靈魂-形式(現實)與身體-質料(潛能)的組合。但 理性靈魂因是自立的實體,它是內在地獨立於身體。理性靈魂因其有存有,具 不朽的形上條件。
23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4 > Issue: 48
鄧克 銘 Keh-Ming Deng
方以智論莊子的逍遙遊
An Analysis of Fang Yizhi’s View on Zhuangzi’s Xiaoyaoyou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莊子在〈逍遙遊〉以寓言的方式表達高遠的精神世界,其意境及途徑引起 後人不斷地探索。方以智收集大量的古今註解,會通儒釋道三家思想,以獨特 的寫作方法詮解該篇蘊藏的豐富內容。本文從三個層面說明方以智詮釋的重要觀念。第一:關於莊子「小大之辨」 的問題,方以智強調小與大之無差別性與相異性,以消除片面的執著。第二: 方以智從「有」與「無」之對立的觀念,說明兩者相互否定、相互成立的關係; 並主張「不落有無」又「不離有無」,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自在。第三:方 以智會通儒釋道,說明逍遙遊之途徑與形態,正是其自身生活經歷的反映。經 由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方以智主張去除偏執以得心靈自由的詮釋方法與理論 依據。
23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5 > Issue: 49
王志輝 Zhi-Hue Wang
亞理斯多德對柏拉圖靈魂劃分之批判
Aristotle’s Criticism of the Platonic Division of the Soul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亞理斯多德在《論靈魂》第三書第九章,對柏拉圖的靈魂劃分作出相當 嚴厲的批判。他指出,無論是柏拉圖的靈魂三分(「理性」、「意氣」、「慾 望」),還是柏拉圖主義者所抱持,一般流行的靈魂二分(擁有理性」與「缺 乏理性」兩部分),都有相當大的問題。因為,首先,按照柏拉圖的靈魂劃 分方式,靈魂可以是無限被劃分的。其次,柏拉圖的靈魂劃分,完全忽略了 「吸收養分」的能力,其實是一種獨立的靈魂能力,而不能與其它靈魂部分 或能力混為一談。再者,按照靈魂二分的方式,知覺該歸類為「擁有理性」還是「缺乏理性」的部分,也不清楚。最後,亞理斯多德認為,柏拉圖靈魂 劃分的最不合理之處,在於將原本單一的「欲求能力」分割開,以致於在理 性部分中出現了「希求」,在「缺乏理性」部分中又出現了「慾望」與「意 氣」等,以致於在靈魂三部份中,每一部份都會有欲求。本文打算依次檢視這些批判。此外,本文打算提出的一個觀點是,亞理 斯多德對柏拉圖靈魂劃分之批判,符合他一般對柏拉圖哲學的批判方式:J. Annas 與G. Fine 皆指出,亞理斯多德在批評柏拉圖理型論時,通常會相當 嚴格地堅持柏拉圖文本上的文字意義,但不肯從柏拉圖的角度與哲學立場, 寬大、善意地解讀這些文字;反之,亞理斯多德經常會根據自己的一些預設 與哲學見解,嚴格地檢驗柏拉圖文本中的字句,有時他甚至會將柏拉圖的說 法脫離原有的脈絡來解讀。當然,亞理斯多德這麼作的理由,並非是為了刻 意刁難柏拉圖,而是為了從柏拉圖哲學中得出某些重要的哲學意涵,並藉此 顯示自身哲學立場的合理性。本文將顯示,亞理斯多德對柏拉圖靈魂劃分的 批判,充分展現了這種批判方式的特點。
234.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5 > Issue: 49
林明照 Ming-Chao Lin
王船山莊學中「相天」說的倫理意義
The Ethical Meaning of “Helping Heaven” in Wang Chuanshan’s Interpretation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船山透過詮解《莊子》,提出了許多深刻的哲學問題及理論。其中對《莊 子》「相天」說的詮解,尤其值得關注。原因大致有二:首先,船山認為內 篇最能直接表現莊子的思想,而其精髓正可歸結於《莊子》中的相天之說; 其次,船山在將《莊子》哲學的核心論點歸結為相天說時,又據之作為分判 《莊子》與儒、釋、玄等其他哲學家派理論優劣的標準。本文在於對船山《莊 子解》中「相天」說的倫理意義進行討論,全文的討論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首先將指出在船山的理解下,《莊子》的「相天」說在於回答一根本問題: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生比死更有價值?以及由此引生的另一個問題:為什麼 不是每一種人格品質或行為特質都具同等價值?其次,將從相天說所關涉的 生死形上意義,來說明在船山的詮解中,《莊子》透過相天說對於前述問題 的基本回答。接著,本文將對船山所詮解的相天說的倫理意義作出探討。
235.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15 > Issue: 49
張忠宏 Chung-Hung Chang
論朱熹對程頤易學的批評
On Zhu Xi’s Criticisms of Cheng Yi’s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朱熹對程頤的批評表面上看起來駁雜而不一致,但深入分析他的論點,可以看出他的批評有一致而深刻的重要性。簡言之,朱熹認為《程氏易傳》 脫離了《易》之筮法與象數,不能說明做人做事的道理、天地自然之數、宇 宙及存有架構等天地之理,如何透過筮法及《易》的表象系統整合在六十四 卦的變化裏。《程氏易傳》之所以有這個問題,是因為程頤缺乏整合義理、 象數與筮法的問題意識,並且輕忽邵雍的先天易學的重要性。對朱熹來說, 唯有邵雍的先天易學可以統合象數、義理與筮法;程頤不能、也不應拒絕先 天易學。
236.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1982 > Issue: 5
郎昆如 波柏(K arl Popper) 的開放社會 研究
237.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1982 > Issue: 5
郭博文 詹姆斯的實放諭
238.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1982 > Issue: 5
張瑞良 佛概念之研究與深思
239.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1982 > Issue: 5
謝格式 試論莊子內篇之有中心思想
240.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1982 > Issue: 5
陳文;莓 是於守恆論域語意的 量限模態邏輯的樹法